2025年,青岛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将达至少40%!青岛新闻网记者今天上午从市政府新闻办发布会上获悉,2017年11月,青岛获批国家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在2017年全年完成310万平方米的装配式建筑的基础上,2018年,青岛计划开工3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2%。
根据目标,到2020年,青岛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形成一批以优势企业为核心、涵盖全产业链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
青岛获批“山东省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
青岛新闻网记者从上午的发布会上获悉,青岛从2013年开始推广装配式建筑,并成立了“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装配式建筑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若干探索和试点,取得了一些进展,2014年我市被授予“山东省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2017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名单,共有30座城市入选,青岛市成功入围;青岛新世纪预制构件有限公司成功入围全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截止到2017年底,我市共开工建设610万平方米的装配式建筑。
另外,我市提出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形成一批以优势企业为核心、涵盖全产业链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2017年,青岛全年开工了总建筑面积310万平方米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如海天大酒店改造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9万平方米,由三栋塔楼组成,其中最高的一栋73层,高度369m,主体部分全部为钢结构。还有上流建设集团综合楼项目,为市区首个装配式公共建筑项目,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采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pc)体系,使用了集团自营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生产的预制构配件,整体装配率预计可达70%。
装配式建筑项目给予3%的建筑面积奖励
为支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发展的意见》、《青岛市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提出了我市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目标、措施,给出了具体的扶持奖励政策。如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给予3%的建筑面积奖励,可提前预售并提供一站式审批、开辟绿色通道等优越会的服务支持;又如装配式建筑项目可免缴建筑废弃物处理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可按有关规定提前返还,对高装配率的项目予以资金奖励等激励政策。
目前,市城乡建设委已将实施装配式建筑的要求写入《建设条件意见书》,并作为土地招拍挂和出让的要件。设立了装配式建筑发展专项资金,对技术先进、建设标准高的装配式建筑予以资金扶持。组织专家编制了《青岛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住宅技术导则》、《青岛市集装箱模块化组合房屋技术导则》、《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构造图集》等14项装配式建筑相关的地方标准、规范和图集。
9家企业被评为青岛市第一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为了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我市还引进国内知名预制构配件生产企业,促成强强联合,抓好生产能力建设。2017年12月,市城乡建设委发布了《关于认定青岛市第一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的通知》,青岛新世纪预制构件有限公司、青岛上流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等9家装配式建筑构配件生产企业被评为青岛市第一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其中有装配整体式混凝土(pc)生产企业3家,其余6家为钢结构或轻钢结构生产企业,山东莱钢建设有限公司、青岛鑫光正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还兼营集成式房屋(集装箱房)。
这9家装配式建筑构配件生产企业中有4家为省级基地,青岛新世纪预制构件有限公司为国家级基地,总产能可供10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使用,已完全满足我市装配式建筑市场的需求。另外,还有中建八局工程研究院装配式建筑设计分院、莱钢集成房屋工程研究中心、华润置地、青岛国信等20余家从事装配式建筑开发、设计、施工的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我市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配备。
全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美好置业集团,计划共投资18亿在即墨、胶州建设三处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生产装配整体式混凝土预制构配件。2018年3月,即墨基地已开始建设,预计年底可正式投产。该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增强我市装配式建筑预制构配件供应能力。
今年开工3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 占新建建筑比例的12%
2018年,市城乡建设委计划开工3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2%,培育一批设计、生产、施工全产业链的装配式建筑企业。
加大政策支持。结合节能减排、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污染防治等方面政策,制定出台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财政、规划、土地、行政管理等相关配套政策,对已有的扶持政策进一步细化,出台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大对装配式建筑的支持力度。
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工程总承包是国际通行的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有利于提升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深度,实现设计、采购、施工等各阶段工作的深度融合,提高工程建设水平。
转自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